2023-11-10 20:12 | 来源:中国网 | 阅读量:14670 |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
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进博会搭建了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和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受到全球各界人士普遍欢迎与认可,进博“朋友圈”也越来越广。今年进博会迎来了新朋友——美国制造业企业美利肯。
美利肯公司首席战略官Allen Jacoby接受中国网财经专访时表示,我们很早就想参加进博会,这次终于来到这里,我们非常兴奋。这也是美利肯首次在大型综合性展会上展示公司完整的产品组合,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网财经:为什么选择今年来参加进博会?
Allen Jacoby:我们早就想参加进博会,我们相信参与进博会能够有力支持我们的全球业务战略,但是由于新冠疫情的缘故,我们的参与推迟了三年。
进博会是美利肯首次在大型综合性展会上展示公司完整的产品组合,对公司来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目前我们正在美利肯的进博会展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各项活动,并与四方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
我们对进博会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美利肯全球和亚太区的领导团队都出席了此次进博会,与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利益相关方进行深入而富有启发性的探讨。我们将此视为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通过我们的精细化工、纺织、地材三大业务板块,展示美利肯的创新理念和可持续解决方案。
我们是中国市场的积极参与者,并希望借此机会展示我们对本地客户、合作伙伴、员工和社区的支持。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业务将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方面迎来更多的增长机会。
中国网财经:这次参展有哪些亮点以及产品?
我们全球首发了全新的以中国书法为灵感的地毯系列产品,采用美利肯独创数码针染技术,专为进博会和中国用户定制设计,旨在致敬中国传统文化。这项独特的技术始于上世纪70年代,多年来一直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我们还带来了一款可以降低碳排放的产品——美利肯第四代聚丙烯透明剂。该产品可以赋予聚丙烯出色的光学性能,这一产品适用于所有转化工艺,使聚丙烯成为其它透明聚合物的替代品。与传统聚丙烯透明剂相比在注塑成型加工过程中能够有效缩短成型周期,提升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降低加工温度,从而减少10%的能耗,有助于降低碳排放。
这次是我们进博会的首秀,对我们来说这非常重要,我们非常期待。在今年的进博会上,美利肯全球和亚太的管理团队都来参加,美利肯所有亚太区业务线集体参与展示。在公司历史上,这样的联合参展还是首次,我们希望以此表明我们对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承诺。
借助此次盛会,我们期待向大家展示我们在多个领域为中国客户和消费者带来的优质的、创新的、可持续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我们在展台举办了多场活动,包括首次发布集团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为了全人类》,首次在中国介绍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
中国网财经: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和潜力?
我们在中国近30年的业务运营,有力地证明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一贯信心和长期承诺。中国是美利肯至关重要的战略市场,我们在中国持续保持强劲增长。我们致力于实现这一增长,并将继续投资。
近年来,我们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建立了各种技术中心和设计工作室,并建立了灵活、具有本地竞争力的供应链,为中国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从而扩大了我们的业务范围。这些战略举措得到了本地市场的广泛赞誉,并推动了美利肯业务的显著增长,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也是如此。我们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业务前景充满信心和乐观。
中国网财经:未来在中国有哪些投资计划吗?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旋律的高质量的发展期,这和我们的发展战略高度吻合。我们将在中国持续投资,我们的投入将专注于研发、市场营销和销售等领域。
多年来,美利肯积极与中国的大学、设计院校、制造商和行业专家合作,共同促进创新研发,推动革新技术和产品的落地应用。这些合作,不仅加强了我们的人才团队建设,也为中国相关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断加强,以及整个创新生态圈的建立,中国制造正走向中国研发。这个趋势在电动车、新能源行业尤为明显。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和本土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合作,希望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循环经济、新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打破更多壁垒,实现更大的突破。
中国网财经:美利肯在本届进博会以及日常运行中如何践行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
自1900年制定第一个工业循环政策以来,美利肯始终致力于探索可持续的行业发展路径。本届进博会,美利肯以“零碳展厅”亮相,该展厅尽可能使用可循环材质,以及通过碳交易所完成9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注销,以抵消在展会筹备、展示和收尾全周期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用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承诺,助力中国“双碳目标”实现。
此外,展品层面,我们各个部门都带来了一批创新、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